著作权侵权案件的特殊性
作者:江苏顺隆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时间:2022-11-30 08:41:19
著作权侵权案件起诉须知
一、引言
著作权,是基于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而产生的一种特殊的民事权利,是作者及其他著作权人对作品所享有的人身权以及全面支配该作品并享受其利益的财产权的总称,在我国与版权同义。著作权包括人身权和财产权两方面的内容。《著作权法》第10条第一至第四项规定的发表权、署名权、修改权、保护作品完整权为人身权,其他各项则为财产权。人身权中的署名权、修改权和保护作品完整权只能由作者本人享有,他人不能通过继受取得的方式获得。作者死亡后,著作权中的人身权由其继承人或者受遗赠人保护;无人继承且无人受遗赠的,由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保护。
《著作权法》是保护著作权的专门法。《著作权法》规定了如何处罚侵权人,使被侵害的著作权权利人得到救济。正确认定著作权侵权行为是处罚和救济的前提。随着法制建设的完善,明显的侵权行为越来越少,有争议的侵权行为将会增多。与其他侵权行为相比,认定著作权侵权行为具有更大的不确定性。
《著作权法》调整著作权和著作邻接权关系,这两种权利关系都可能涉及侵权纠纷。除著作权关系外,根据《著作权法》的规定,与著作权有关的权益即著作邻接权包括:表演者权,录音录像制作者权利,广播电视组织权,版式装帧设计权,等等。上述权益发生纠纷,都适用《著作权法》。侵权是对法律确认和保护的民事权利的不法侵害。在侵害一般民事权利时,常表现为造成人身的伤害、对财物的毁损。而侵害著作权、邻接权的行为则为著作权法而明确规定的行为,有别于侵害其他民事权利的行为。
二、著作权侵权案件的特殊性
一般而言,著作权侵权案件中权利的归属要比其他民事诉讼中的权利归属难以确定。一般民事诉讼中原告的权利归属大都没有争议,权利人与权利客体的对应关系明确,而著作权侵权案件中原告权利人的身份往往并不那么直接了当,原告是否享有其所主张的著作权,要通过原告是否进行了创作,且该行为是否产生了独创性的劳动成果等加以判断。
一个作品,它的权利来源于作者的独创性劳动——创作,创作是确定作品著作权归属的依据。但是,有关法律还规定法人等也可以成为作者,一些虽未从事过独创性劳动的法人或其他组织,由其主持,代表其意志创作,并由他们承担责任的作品,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视为作者。可见独创性劳动并不是判断著作权权利归属的惟一标准。而且,同为知识产权的专利权和商标权的归属是由专门行政机关授权所决定的,权利归属自国家确认之日就已明确。《著作权法》规定,著作权自作品完成时产生,著作权人可以自愿将其作品进行著作权权利登记。经登记的著作权,登记文件及相应的作品自然可以作为权利人的权利证明;而未登记的著作权,主张权利的人是否享有著作权,容易发生争议。在境外发表或者出版的作品,作品的著作权人提起诉讼,录音录像制作者等著作邻接权人起诉他人侵权,他们享有权利的证明问题就更为复杂。实践中却往往要求著作权人提供作品原始手稿,要求图书出版者、录音录像制作者提供著作权人许可其出版、录音录像的原始证据。这样,必然发生权利人举证困难,不能及时有效制止侵权的问题。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著作权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下称《著作权法解释》)第7条规定,当事人提供的涉及著作权的底稿、原件、合法出版物、著作权登记证书、认证机构出具的证明、取得权利的合同等,可以作为证据。这条规定重点把“合法出版物”作为著作权以及著作邻接权的证据形式,对解决著作权的举证具有重要意义。
因为著作权权利是随作品的形成而形成,无需借助有关机关的认可而存在,是一种依法自然形成的权利。因此,著作权侵权案件中被告容易进行权属抗辩。权属抗辩是指被告对原告起诉所依据的权属作出否认。它是被告对付原告的起诉最基本、最常用的手段,是被告取胜的最行之有效的办法。著作权侵权案件中,如能以权属抗辩,则会产生迅速快捷的反驳效果,也就是说如果权属抗辩成立,可以导致原告诉权丧失,法院裁定驳回原告的起诉,从而使得被告无需经法院对原告所诉的侵权内容的实体审理而胜诉。由于一切民事诉讼的基础均源于原告享有的民事权利,没有这种权利,诉就不能存在,原告的主张也就成了无源之水。因此以原告是否享有本案民事权利进行抗辩最易动摇原告的诉讼根基,尤其是在著作权诉讼中,权属抗辩几乎成为被告使用的“常规武器”,经常见诸于著作权侵权纠纷。对此,原告起诉时必须高度重视。
三、侵害著作权的行为。侵害著作权的行为是《著作权法》明确规定的。
以下关于著作权的观点中,哪一个是正确的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是各国著作权制度中著作权限制的主要内容。合理使用制度体现了著作权法的双重目的,即保护作者和其他著作权人的利益,促进知识和信息的广泛传播。合理使用的合法性可以从多方面来理解,包括激励与接近的平衡、宪法与公共制度的利益、基于交易成本和古典经济学的经济学信用zd分析。在网络环境下,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仍有其合理性。我国颁布实施的《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中的合理使用规定就是这样一种体现。你对音乐作品著作权保护的现状了解多少?
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是各国著作权制度中著作权限制的主要内容。合理使用制度体现了著作权法的双重目的,即保护作者和其他著作权人的利益,促进知识和信息的广泛传播。合理使用的合法性可以从多方面来理解,包括激励与接近的平衡、宪法与公共制度的利益、基于交易成本和古典经济学的经济学信用zd分析。在网络环境下,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仍有其合理性。我国颁布实施的《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中的合理使用规定就是这样一种体现。
2起以上侵权案件分析处理著作权侵权案件的原则是什么?著作权侵权行为应采用过错原则。当你用优美的音乐作为设计的背景音乐时,你可能不会认为这种行为可能构成著作权侵权。当著作权侵权案件发生时,处理著作权侵权案件的原则是什么?著作权处理著作权侵权案件的原则是什么?根据著作权保护的特点,著作权侵权的认定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对原告作品的分析根据中国法律的规定,著作权的产生采用自动保护的原则,即作品一经创作,著作权就产生了。因此,与专利和商标等其他类型的知识产权侵权不同,著作权侵权还涉及权利的有效性。有效著作权的作品必须符合以下条件:属于著作权法律保护的作品范围;有独创性;可以以有形的形式复制。只要不满足任何条件,原告的作品将不受著作权法律的保护。当然,在这种情况下,被告没有侵权。如果原告的作品同时满足上述条件,则该作品享有著作权法律的保护。
2.分析被告侵权作品和被告的使用方法以下两个标准可以适用于分析被告侵权作品:一是接触,即接触以前作品的机会;
第二,它们基本相似,也就是说,应该被著作权保护的部分基本相似。其中,后者是鉴定的重点。当确定原作品和被告作品是否实质上相似时,我们应该将原告作品中受著作权保护的部分与被告作品的相应部分进行比较,以确定它们是否实质上相似。在中国的司法实践中,人民法院也有成功的案例来判定原作品与被告作品之间是否存在实质性的相似之处。例如,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法院认定,被告确认被告作品的独创性,即否认被告作品与原告作品之间的实质性相似性,并不构成侵权。如果被告的行为属于使用作品的行为,那么就有必要分析被告的使用方式。相关的知识产权法对该用法有不同的含义。正如专利法所规定的那样,它指的是实施,即向行业申请专利,按照说明书制造相同的产品或使用相同的方法;相反,著作权方法指的是复制,即通过印刷和复制将作品复制成一份或多份。当一件物品(如实用艺术品或设计作品)受到专利法和著作权法不同角度的保护时,应特别注意实施和复制之间的区别,这构成不同类型的侵权。对于复制作品最常见的使用方式,根据我国《著作权法》第52条第2款,按照工程设计、产品设计图纸及其说明进行工业产品的建造和生产不属于《著作权法》所指的复制。因此,在我国,以立体形式复制平面作品不构成对平面作品的侵犯。
软件自完成之日起就享有著作权,经过登记后,软件著作权人即享有相应的权利。那么软件著作权申请登记的流程是怎样的?
软件著作权申请登记的大致步骤如下:
填写申请表→提交申请文件→登记机构受理申请→审查→取得登记证书
1、填写申请表
在中心网站上,首先进行用户注册,然后用户登陆,在线按要求填写申请表后,确认、提交并在线打印。
2、提交申请文件
申请人或代理人按照要求提交纸质登记申请文件。
3、登记机构受理申请
申请文件符合受理要求的,登记机构在规定的期限内予以受理,并向申请人或代理人发出受理通知书;不符合受理要求的,发放补正通知书。根据计算机软件登记办法规定,申请文件存在缺陷的,申请人或代理人应根据补正通知书要求,在30个工作日内提交补正材料,逾期未补正的,视为撤回申请;符合《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办法》第二十一条有关规定的,登记机构将不予登记并书面通知申请人或代理人。
4、审查
经审查符合《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和《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办法》规定的,予以登记;不符合规定的,发放补正通知书。根据《计算机软件登记办法》规定,申请文件存在缺陷的,申请人或代理人应根据补正通知书要求,在30个工作日内提交补正材料,逾期未补正的,视为撤回申请;符合《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办法》第二十一条有关规定的,登记机构将不予登记并书面通知申请人或代理人。
5、获得登记证书
申请受理之日起30个工作日后,申请人或代理人可登录我中心网站,查阅软件著作权登记公告。北京地区的申请人或代理人在查阅到所申请软件的登记公告后,可持受理通知书原件在该软件登记公告发布3个工作日后,到我中心江苏版权登记大厅领取证书。申请人或代理人的联系地址是外地的,我中心将按照申请表中所填写的地址邮寄证书,请务必在申请表中填写正确的联系地址。
上一篇:软件著作权登记的证明文件有哪些?
下一篇:软件著作加急怎么办理?